10月9日下午3时,革命党人孙武、丁立中、李作栋、王伯雨、邓玉麟等人在位于汉口俄租界的宝善里14号制作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,暴露了目标。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在全城抓捕革命党人,并处决了彭楚藩、刘复基、杨洪胜3名革命党人。眼看清廷就要将武昌起义掐死在摇篮之中,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决定提前到10月10日晚发动武装起义——后来,10月10日成为武昌起义的纪念日和中华民国的国庆日。
当晚,熊秉坤按照事前的约定,率领工程营革命军攻打楚望台军械库。楚望台是明朝楚王朱桢修建的一座高台,他经常登上高台,遥望京城,感怀父亲朱元璋的恩情,因此被命名为"楚望台"。清朝末年,清军在楚望台修建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军械库。
根据记载,10月10日晚7时许,熊秉坤下楼后,吹哨笛集合队伍,对空连放3枪,随即率领工程第八营向楚望台军械库发起进攻,并迅速将之占领。楚望台军械库是武昌起义军队占领的第一个目标。熊秉坤被称为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革命者,人称"熊一枪"。
1913年1月23日,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发布了授勋命令,授予包括熊秉坤在内的多位武昌首义功臣"勋五位"证书及徽章。后来,熊秉坤的儿子熊辉先生将这枚徽章捐献给武昌起义纪念馆。
然而,熊秉坤自己却否认了"武昌起义第一枪"的说法。
1912年,熊秉坤应湖北革命实录馆之邀,撰写回忆录《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》,提出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不是自己,而是另有其人。
熊秉坤写道:"缘该三棚内之支队长金兆龙,得坤改定时限信后,方将准备一切,被本排排长陶启胜窥破,带护兵二名从之。金见事败,疾呼曰:‘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!中一会员程定国(正瀛)持枪开击,陶带伤逃死于家。于是人声沸腾,枪弹如雨,一、三排亦继起。"
根据熊秉坤的回忆,以及其他文献资料,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天晚上的大致经过:10月10日全天,清军在武昌城进行搜捕,捉拿革命党人。工程第八营二排长陶启胜像往常一样,对军营进行查铺。当他查到第五棚的时候,看见该棚的正目(班长)金兆龙荷枪实弹,似乎有重大图谋,便喊人将他拿下,自己亲自出手准备去抢夺他的枪支。金兆龙见事情败露了,与陶启胜扭打起来,大呼:"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?"就在这紧要关头,革命党人程正瀛(程定国)闻声赶来,打算开枪射击陶启胜,又怕误伤金光龙,便用枪托猛击陶启胜头部。陶启胜负伤逃走,后带伤死于家中。
接下来,工程营第八营的代理管带阮荣发、右队队长黄坤荣、司务长张文涛等人相继赶来,全部被程正瀛开枪击毙。
1918年,熊秉坤在上海寓所撰写的《武昌起义谈》中,也有类似的记载:"二排长陶启胜竟不听乃弟劝,反率护兵二名,径奔余棚,意欲先发制人。呵下士金兆龙:汝造反乎?金答曰:‘老子即造反,汝将奈何?陶唤捕,金与陶扭,金不能胜,即呼曰:‘吾辈今不动手,尚待何时?同棚程定国(程正瀛)应声起,以枪托击陶头部血淋,陶释金逃,程继射一枪中陶腰部,此即首义第一也。"
除了熊秉坤,民国时期的武汉著名报人蔡寄鸥先生也持相同看法。武昌起义爆发时,蔡寄鸥已是《汉口中西报》《公论新报》等武汉报刊的撰稿人,近距离观察过这场重大历史事件。1958年,蔡寄鸥在龙门联合书局出版了一本《鄂州血史》,记录了武昌起义的全过程。《鄂州血史》记载:"程正瀛上好了枪,连忙赶上向陶(启胜)放了一枪,陶负伤逃走。"
就连熊秉坤的儿子熊辉先生,也在《武汉春秋》撰文时指出:"父亲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事发时的实际领导组织者,率工程营革命党人打响了第一枪。如单从时间上、狭义上说,他并没有打响这第一枪。"
由此可见,程正瀛才是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人。
程正瀛(1885-1916),湖北武昌(今鄂城)人。字定国。曾参加共进会会员,并任湖北新军工程营革命大队部参议。武昌起义时,协助金兆龙、熊秉坤一举占领楚望台,任敢死队排长、副队长。起义后任工程四营管带。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,投向北洋军阀,摧残革命志士,后被革命党人贾正魁抓获,沉江而死。
程正瀛(1885-1916),湖北省鄂州市泽林镇大山村人,先入湖北新军工程八营当兵,1908年加入共进会,后任工程营革命军第二正队第五支队队长。他积极响应孙中山民主革命号召,秘密联络同志,共谋反清大业。1911年10月10日,临近首义当晚,起义之事被当局察觉,金兆龙、程正瀛等革命党人与来巡查的反动排长陶启胜发生殴斗,程正瀛一枪击中陶启胜,从而打响了武昌首义第一枪。